学院主页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办事指南 部门职责 通知公告 学科建设 科研成果 学风建设 研究所 学术交流 联系方式 下载专区
 
2018年第5期(总第73期)
2018/11/02  作者:  来源:  总浏览:

2018年第5期(总第73期)

衡水学院科研处编印 20181031


录:

【科研工作动态】

● 我校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召开协调会

● 我校曹迎春教授在央视纪录片《中山国》中担任专家讲解

● 我校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

● 我校5项课题获准立项为衡水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

● 湿地研究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 我校协办“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河北儒学论坛

● 我校科协举办第一届科普专题展

【基金要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收回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

● 数学物理科学部关于征集2019年度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的通告

 

【他山之石】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机制探寻

●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科研工作动态】

我校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召开协调会

911日上午,我校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协调会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基地主任王守忠、科研处处长陈彦芬、教务处处长、基地秘书长石宝军,以及各二级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

陈处长首先对基地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申了基地管委会的6个研究方向及各研究方向的骨干研究成员,随后详细阐述了社科研究基地每年要完成的“11245+双十的工作目标内容,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完成相关的工作目标内容,并对基地研究成果的认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王守忠书记就社科研究基地的工作目标进行了分析,指出完成工作目标的关键在于要聚全校之力,发挥集体力量,多学科、多角度相互融合,研究选题要高大上,紧跟时代发展进度,且立题之初就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从而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王书记强调,社科研究基地是为学校提供的省级教学科研大平台,需要全校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凝心聚力共同完成基地的年终工作目标,并要求各二级学院要围绕基地工作目标积极产出研究成果,提出明年将基地的工作目标落实到各二级学院的科研目标考核体系,保质保量地完成基地的工作任务,同时站在衡水市的角度,确保“立足地方办大学”的基本办学思路得以真正践行。

最后,明确职责分工,各二级学院要按照研究基地的工作目标积极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做好研究,科研处履行好基地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保证基地工作目标能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共同将我校的社科研究基地工作越做越好。

  

我校曹迎春教授在央视纪录片《中山国》中担任专家讲解

六集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是经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批准立项的河北省重点文艺项目。由省委宣传部、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河北广播电视台、省文物局,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平山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2018918日至23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央视9套)播出。我校学报常务副主编、董子学院教授曹迎春在第二、三、五集担任专家讲解。

曹迎春教授自1998年开始从事中山国的研究,迄今已有20年,出版著作两部,其中《中山国经济研究》一书获得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是名副其实的中山国研究专家。

在纪录片第二集《崛起》中,曹教授讲解了魏治中山期间农业的大发展,以及这一时期中山国赋税制度、上计制度、玺印制度、封君制度等的确立与固定。

在纪录片第三集《繁盛》中,曹教授讲解了中山国人口问题。根据曹教授的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大约有30个城邑,人口有100万,灵寿都城的人口规模在10万左右。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学术界普遍采纳。

在纪录片第五集《悲歌》中,曹教授讲解了中山国的商业发展情况。她指出,《史记》中记载此地“仰机利而食”,这种逐利之风是中山国商业发达的一个文化背景。另外,在考古中,中山国都城的“市”遗址,规划整齐,道路平整,是国家重视商业的重要证据。

91820日,石家庄市中山国文化发展定位研讨会在平山召开。曹迎春教授应邀参会,并提交论文《中山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会上组建了中山国文化保护开发专家顾问团队,成立“中山国专家库”,曹迎春教授被聘为专家库成员。

我校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中的积极引领作用,920日下午,就我校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及学术交流经费等主题召开了博士座谈会。校党委书记王守忠博士、校长田光博士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科研处处长陈彦芬主持。

首先,陈彦芬处长解读了《衡水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及学术交流经费管理办法》(院政发〔201845号)的文件精神,明确了科研启动基金申报工作的要求。

随后,田光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田校长首先对大家致以中秋佳节的问候,他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博士们提出了两点期望:一是要建立学术自信,在科研、教学、服务社会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展现自我价值,永不懈怠;二是做好学术规划,确立研究方向,跟踪前沿知识,踏踏实实做学问,尽快成长为学校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

最后,王守忠书记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全校高层次人才在学校转型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中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指出,博士们要将自我发展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地方,研究地方,为地方服务;博士之间要加强交流,加强分享与合作,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王守忠书记指出,学校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希望博士们努力拼搏,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我校5项课题获准立项为衡水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

各相关单位:

经专家评审,我校高志华等老师申报的5项课题获准立项为2018年度衡水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

2018年度衡水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立项名单

湿地研究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1014日,在我校行政楼3楼会议室举行了衡水学院湿地研究学术交流会。会议由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魏淑珍教授主持。

我校领导王金生副校长、科研处处长陈彦芬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孙金旭博士、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团队武大勇教授、李辉等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宋水山教授、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田在峰高级工程师,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存歧教授、我校科研处副处长马惠钦教授、化工学院耿红梅教授作为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

王金生副校长代表学校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和湿地研究的基础与优势,并强调了召开本次学术交流会议对湿地保护与研究的意义。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我校设立湿地保护与研究中心的重要性和我们的研究特色,并对中心运行、湿地研究方向的确立、湿地研究全局的高站位、研究切入点的接地气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同时对水生态修复项目进行了论证与评审,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校协办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河北儒学论坛

101921日,“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河北儒学论坛在承德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盛会。此次会议由河北省儒学会、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主办;由衡水学院等单位协办。我校以强大的阵容参加学术研讨,大家均提交了董仲舒主题的研究成果,成为该会一道突出靓丽的风景。董子学院院长、董仲舒思想国际研究院院长李奎良教授,外聘韩国专家金周昌教授,白立强博士,代春敏老师和崔锁江博士参加了此次会议,董子学院执行院长魏彦红教授向大会提交了董仲舒研究论文。

开幕式前,全体与会学者、各级领导及承德市五大宗教代表等集体到热河文庙释菜告祭。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孔孟学会副理事长、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董金裕先生担任主献官,金周昌教授担任献官向至圣先师孔子致敬献礼。

开幕式由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高士涛先生主持。河北省儒学会创会会长陈秀芳先生等分别致辞。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阐述了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问题。

分会场学术研讨主要有四个议题:一是儒家大同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是儒学、多元民族文化与文明对话;三是河北儒学及地域儒学;四是儒学思想及其解释。我校教师参加了第三分会场的研讨。

李奎良教授提交论文《试论董仲舒的学术批判与建构》,文章系统论述了《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对对天命观、法家暴政、汉初吏治的批判,《春秋繁露》中对仁义观、单纯义利观、人性论等的学术批判。魏彦红教授的《董仲舒“调均”思想的特质与文化意义》详细论述了董仲舒“调均”思想提出的原因、背景和特质及其文化意义等。白立强教授的论文《天人同构视域下<春秋繁露>孝道思想浅析》主要从法天则地、唯天为大、家国同构、天经地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繁露》中的孝道思想。代春敏老师的论文《董仲舒教化思想》探讨了董仲舒基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自然观和待教而善的人性论的教化思想理基础以及教化内容和举措。崔锁江博士的论文《董仲舒天子思想及与皇帝制度冲突》认为董仲舒天子思想的实质是合理地设定天道、皇帝、儒者、民众四者在有关于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方面的关系。李奎良院长认为本次会议研讨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董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多,达十几篇;二是论文质量高,研究角度广。

闭幕式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梁世和先生主持。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学术总结。干春松教授对本届会议发表的一系列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河北儒学应当努力的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他指出:河北儒学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董学研究,董仲舒上通先秦,下启近现代,是河北的重要学术资源。干春松教授充分肯定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在董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并给予厚望,他认为董仲舒研究的难度非常大,学界的研究刚刚起步,要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董学研究。另外,学界对共同体问题的研究深度还有欠缺,对“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等观念的认知,尚需深入的理论分析。

金周昌先生担任献官

开幕式现场

我校科协举办第一届科普专题展

1012-26日,衡水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在衡水学院图书馆西侧走廊举办了为期三周的自然科学科普展——“衡水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科普展——健康地生活”。本次科普展以“摄影、消防、酵素、转基因、湿地”五个主题进行了宣传和普及。

摄影主题对微距、体育、风光和舞台摄影分别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附以相应的摄影照片,以便区分与理解;消防主题针对火灾的基本知识、防火安全、阻燃以及阻燃剂的使用等相关信息作了详细展示,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火灾的危险性和使用阻燃材料的必要性,有利于提高消防意识;酵素主题明确地说明了酵素的概念、分类及食用酵素的功效,并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挑选酵素这个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转基因主题就转基因的定义、典型的转基因动植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的历史逐一列举,对转基因相关事件进行辟谣,使人们对转基因有了更深入清晰的认识;湿地主题围绕湿地概况及其功能进行了简明阐述,并着重对衡水湖湿地的植物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介绍,重点说明了青头潜鸭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概况及今后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此次自然科学科普展立足传播基础知识,注重生活实效,对人们知识的一些盲区做了有益补充和及时纠正,普及了一些日常生活知识,搭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也是知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衡水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将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普展,为进一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乃至各行各业群体的生产生活实际做出努力。

【基金要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收回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

国科金发财〔201891

各依托单位: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和《财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财科教〔20176号)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19年开展对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收回工作。现就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收回范围

12015年度结题项目是指资助期限届满日为201511日至1231日且2016年度准予结题的项目。

2.收回资金范围是指截至20181231日仍未使用的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2015年度结题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和2014年及以前年度结题项目不在此次收回范围)。

二、工作要求

依托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清理收回结余资金的直接责任,应按照有关要求将本单位所有的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清理范围。依托单位要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对相关资金进行催缴。依托单位需积极组织协调,按时、真实、准确、全面报送数据,及时足额上缴结余。

三、工作步骤

1.依托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确认实际支出,厘清结余资金情况。

22019115日—45日,依托单位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址:https://isisn.nsfc.gov.cn/)在线填报“2015年度结题项目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以下简称“应退结余情况表”),同时报送一份纸质版(需加盖依托单位公章)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3.“应退结余情况表”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201945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寄出,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余资金退回”。

446日—531日,依托单位将应退结余资金及时足额退回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5.结余资金退回收款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支行,开户账号:75080188000094627,开户银行行号:303100000135。同时在附言上注明“结余资金退回”。

四、其他事项

1.合作研究单位结余资金的退回,原则上由合作研究单位自行上缴。项目承担单位有责任进行催缴。

2.对于有2015年度结题项目但已合并注销的依托单位,其结余资金应由合并后的依托单位退回。

3.延期项目以批准延期的截止日期作为资助期限届满日。

4.“应退结余数”以实际支出数为基础,不考虑应付未付、暂付款、预付款等情况。

5.依托单位以本通知和银行回单作为退款和账务处理的依据,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再出具单独的收款确认通知。

6.依托单位应严格按照上报的“应退结余数”退回结余资金。对于多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不予返还;未上报、上报不及时、上报不准确、清缴金额不足等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并视情况按照《预算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处理。

7.咨询电话

财务局经费管理处:010-62327225/9112/6760

信息中心:010-62317474

8.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附件:应退结余情况表及说明.doc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81010

数学物理科学部关于征集2019年度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的通告

为了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立项机制,做好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面向科技界征集2019年重大项目立项建议。2018年度数学物理科学部共资助6项。

一、重大项目定位

重大项目应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重大项目资助强度(直接经费)一般不超过2000万元。

二、立项建议书主要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特别是需要通过重大项目资助的必要性(经过重大项目的支持,有望在解决核心科学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2. 项目的科学目标、核心科学问题、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建议研究方案(科学目标要求明确集中,所凝练的核心科学问题应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学科交叉性强);

3. 国内已有的工作基础和队伍状况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已有的研究工作积累和研究条件,研究队伍应具有一定规模,有一批在国际上有显著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4. 主要建议人与立项建议内容相关的学术成就及代表性论著列表(主要建议人不超过5人);

5.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关系。

三、提交建议书要求

请于20181210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提交立项建议书(立项建议书模板见附件,请同时提交电子和纸质材料各1份,主要建议人亲笔签名并加盖第一建议人依托单位公章)

联系人:张攀峰

邮 箱:519phy@nsfc.gov.cn

联系电话:010-62326911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邮编:100085

 附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建议书(数学物理科学部).doc

【他山之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机制探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的重大论题,涉及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多方面,需要基于宏阔时代背景、独特历史语境进行透视和观照,需要深入这一结合过程的内部,探寻其运行机制。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由创造主体——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导,并与其他结合要素共同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生成系统,这一系统借助“内在机制”实现有效运转。

历史进程与内在根据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借助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所构筑起来的中西文化相互接触、交流与融通的桥梁,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实质性地传播开来,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充满艰辛曲折的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当然也留下了令人唏嘘的深刻教训。从总的发展趋势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展现出的是由“表层”到“浅层”再到“深层”的结合过程;就承担主体的自我意识而言,则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提升过程。经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境界的行动指南。

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不是建立在单纯的主观意愿或抽象原则之上,而是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与内在根据,即源于人类文化的共性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性。大致而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互融共生——人类文化普遍具有的融通性;四海皆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异质同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差异性前提下的契合性;思接古今——中国近代文化的中介性。当然,由这五个方面所提供的可能性只有与时代要求、客观需要相结合,并由恰当的结合主体予以自觉主动的担当,才能在具体实践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变为客观现实,进而真正影响到历史变动的实际过程。

主体、条件与方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离不开承担主体。在中国,这一承担主体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觉认同和不懈追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联盟”,这是一个由政治领袖集体、知识分子群体和人民群众共同组成的“复合主体”。承担主体所以能担负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任,其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就是由亿万民众投身其中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作为一个创造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主要通过“理论创立”和“体系建构”来实现,这两条路径之间是交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是基于承担主体之间的互系联动,从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备了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深厚的学理根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真正承担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任,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拥有足够学养,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历史文化了然于胸,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基本素养。二要立足当下实践,以时代问题为中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汲取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中的智慧,以实际行动促进时代问题的解决。三要具有高度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诉求与取向,转化为实践主体自觉的创造过程。四要把握飞跃时机,主体依靠自身能力来发现和把握机遇,自觉促成条件成熟,以实现理论创新。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借言赋意,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尺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的某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的本真词义加以借用,并依时代主题转换而赋予其崭新内涵,使之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与形式的同时也富有时代气息与特征;二是耦合再造,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与气质相耦合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进行彻底改造,使之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三是溯源开新,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层发掘与全面揭示,由此创造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内在本性,又体现中国价值的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新理念和新范式。依此三种分涉范畴、方法和价值层面的结合方式,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基本原则及机制优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建构从形式到内容都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能够改变中国面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具有新的文化生命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交汇融合的原则;二是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兼收并蓄的原则;三是吸取精华与剔除糟粕同时并举的原则;四是接续传统与超越创新互动协进的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继续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与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绝非坦途,亦会遭遇各种不利因素对承担主体及结合环境的直接侵蚀与滋扰,其中尤以经学思维、小农意识、复古倾向、虚无主义最需要注意和警惕。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需要有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进行优化。这种优化是结合主体自觉而主动的选择,涉及影响结合的系统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渗透着承担主体独特生命体验、展现其无穷创造力的自觉创造过程中,只有不间断地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机制进行优化,才能使承担主体创造出既充满民族智慧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随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具实效,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加以推进。为此,要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原则与方法基础上,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协进,并在这样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协进中,自觉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可以说,“深度融合”“互动协进”与“话语建构”共同构成并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走向。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制研究”负责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摘自:社科基金专刊(中国社科报)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8/0925/c373410-30312331.html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体系从植树造林、节约资源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和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可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其演进历程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历史过程。

萌芽探索期

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探索期。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他注意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相继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制定了我国环保史上第一个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也是新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起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倡导厉行节约,综合利用资源;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的高度等思想;坚信社会主义能够解决环境问题等思想。这一阶段党中央对环保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开启了环境保护的先河,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

初步雏形期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雏形期。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认识到“环境污染是大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系列环境保护思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科学发展林业;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工作上升为基本国策;建立环境法律制度。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以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并把环境保护工作上升为基本国策。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建立环保制度,明确我国环保工作的性质定位、战略目标、制度框架与具体措施等。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初步雏形的重要体现。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经济发展中强调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制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已经上升至法律和制度层面,环境立法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这一时期还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由过去的一般性管理、定性管理向具体措施管理方向迈进。

形成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强调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扬弃旧的工业文明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环境污染;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丰富完善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完善期。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大计,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的先进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论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专门用一部分内容论述“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包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系统工程的思路统筹谋划环境治理;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国际社会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原则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即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对贯彻落实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负责人、东北大学教授)摘自:社科基金专刊(中国社科报)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8/0925/c373410-30312338.html

研究心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传统节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日文化,对于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无疑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为何需要融入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非常复杂,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新情况。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从国内看,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促使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

传统节日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是中华亿万儿女共同的节日,它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丰富文化资源。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倡导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就接了地气、有了基础,因为它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人民群众心理相吻合,人民群众会自愿、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凝聚力也因此能够得到极大增强。

为何能够融入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观念的上层建筑,植根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中华传统节日是亿万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共同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传统节日习俗传递着中华民族一贯秉持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它们为百姓日用而不觉。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同样如此,在其提出之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就已蕴含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基本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与传统节日文化相融入的重要原因。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一方面,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滋养,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此为契机,更好地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阐释清楚,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阐释清楚,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如何融入

借助节日主题活动融入。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主题,都带有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通过主题活动、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基本元素处处可见,使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处处可感,让核心价值观的元素鲜活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真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需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滋养;我们要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吹进千家万户,给每一个中华儿女带来温暖。

借助新媒体技术融入。近年来,我国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受众群体越来越大。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与传统节日文化相融合,一定要结合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双向性、交融性、个性化、移动化、实时化、去地域化等特点,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所具有的信息发布及时便捷、传播范围大、传播过程互动性强等优势,及时抢占传播高地,把传统节日习俗、仪式、符号嵌入各种媒体传播方式之中,把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融入其中,把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展现出来、传播出去。

借助经济力量融入。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日”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基金会等非官方渠道,以广告营销、商家炒作、公益活动等方式把自己的价值观传播出去,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刺激、物质鼓励、技术规范等形式,把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用会议、电影、电视、小说、游艺、动画以及饮食、服饰、广告、艺术作品等可感可视形式,融入消费享受、休闲娱乐等过程中,让人们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认知认可并接受蕴含中国符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周义顺,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入研究”负责人、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摘自:社科基金专刊(光明日报)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8/1010/c373410-30331840.html

 

 

主题词:学术论坛 研讨 基金 读书 科研  

 

收藏本页〗〖打印本页〗〖关闭本页〗〖返回顶部
 上一篇文章: 2018年第6期(总第74期)
 下一篇文章: 2018年第4期(总第72期)
 
Copyright © 2014 - 2015 衡水学院科研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和平西路1088号 邮政编码:053000 联系电话:0318-690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