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页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办事指南 部门职责 通知公告 学科建设 科研成果 学风建设 研究所 学术交流 联系方式 下载专区
 
2015年第5期(总第55期)
2015/11/16  作者:  来源:  总浏览:

    

2015年第5期(总第55期)

衡水学院科研处编印                               20151115


 录:

【科研工作动态】

7项课题获准立项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我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准立项

● 李奎良书记应邀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9.24讲话”发表一周年研讨会暨2015尼山国学经典师资论坛

● 一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获准立项

● 李奎良书记、王守忠校长到枣强创宇集团考察

   

【基金要闻】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

● 关于终止3项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报

● 关于撤销2项存在严重学术规范问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报

   

【他山之石】

● 郭万超: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刻不容缓

● 王学秀:学术研究如何实现“求真”与“求实”

● 关于“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范式”的研讨

● 赵东: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化资源保护

   

【科研工作动态】

 7项课题获准立项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经专家评审,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批准,我校李玮老师等申报的7项课题获准立项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

项目类别

课题名称

负责人

HB15GL059

一般项目

“互联网+”时代河北省“智慧旅游”发展研究

李玮

HB15GL060

一般项目

河北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

孙文文

HB15YS030

一般项目

新常态下基于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李丹丹

HB15YS031

一般项目

汉字文化遗产的活化应用策略研究

吴军伟

HB15YJ041

一般项目

京津冀生态文化评价体系研究

石宝军

HB15JY031

青年项目

河北省高校多路径自适应性网络化教学研究

闫帅领

HB15JY031

青年项目

河北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杨雪

 我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准立项

8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马惠钦教授申报的《中国古北区石蜈蚣目分类研究》项目获准立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31572239)。

 李奎良书记应邀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9.24讲话”发表一周年研讨会暨2015尼山国学经典师资论坛

924日,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尼山圣源书院的邀请,我校党委书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长李奎良教授出席了在尼山圣源书院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9.24讲话”发表一周年研讨会暨2015尼山国学经典师资论坛并做主题发言。我校科研处长、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宝军教授一同参加了研讨会。大会主旨意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有关弘扬中华文化的论述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准确把握中华文化教化之道,发挥国民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国学经典嵌入师生脑子而获得丰厚的滋养,涵育君子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李奎良教授代表衡水学院和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在大会开幕式致辞,并出席尼山国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

研讨论坛上,李奎良教授简要阐述了董仲舒在儒学传承、发展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的发展概况及衡水学院在董子学院建设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在儒学研究领域继续发挥我们的积极作用,多多与学界同仁沟通和交流。李书记的发言简短明快,得到了与会代表和广大学员的积极反响。

 一项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获准立项

10月,接到教育部《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5216号),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和面向社会公示,现将立项结果予以公布。其中,我校公共外语教学部主任张瑞民教授申报的《年画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创新机制研究》获准立项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5YJA840022),资助经费10万元,学校按照相关规定配套10万元。

 李奎良书记、王守忠校长到枣强创宇集团考察

112日,学校党委书记李奎良、校长王守忠应约赴枣强县大营镇创宇集团考察,座谈会前,李奎良书记、王守忠校长一行参观了芍药村党支部和创宇集团乐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创宇集团领导层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详细座谈。学校科研处长石宝军、数计学院院长安志宏,以及经管学院、美术学院、数计学院的相关老师一同参加了座谈和考察。

枣强县创宇集团创建于20155月,总部位于枣强县大营镇皮毛工业园区,是以电子商务、物流通关、农业科技、特种养殖、裘皮服装加工进出口贸易、汽车贸易、金融理财为主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集团监事会主席王文忠是现任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我市知名的全国道德模范。

座谈会上,王文忠书记等集团领导首先对衡水学院领导一行的到访表示由衷的欢迎,提出了在电子商务、企业策划、科技创新、教育培训、项目攻关等方面的合作意愿。王守忠校长就我校在办学宗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简要陈述。双方代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交流了意见,并就衡水学院在创宇集团、芍药村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基地、董子文化传播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达成了初步意向。李奎良书记提出,应讲求“仁”、“义”品牌,王文忠书记本身就是全国的道德模范,集团领导层也都是德范在先的很好的楷模。相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社会主义传统文化道德观、价值观的创业团队和建设平台,更易形成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加速打造皮草文化,引领企业全面发展。

【基金动态】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

8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公布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1559号】,201532日至320日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项目申请165598项,经初步审查受理162433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16709项、重点项目62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15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829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36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5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81项、部分联合基金项目(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和钢铁联合研究基金)130项,合计37207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我校2015年度申报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喜可贺的是获批1项面上项目。

 关于终止3项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73日发布通报,在6月份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验收工作中,我们发现《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反犹主义研究》(08XSS005)、《户籍制度改革研究——深化户籍迁移制度改革的基本障碍及排除对策研究》(08XFX006)、《图们江边境地区开发对提高边疆朝鲜族聚集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之研究》(08XMZ045),最终成果存在较多学术不规范问题。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终止这3个项目,预留经费不予拨付,已拨剩余经费按原渠道退回。

请各级管理单位和项目承担者从中认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树立良好学风,恪守学术规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国家社科基金声誉。

 关于撤销2项存在严重学术规范问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通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86日通报,在7月份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验收工作中,我们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秩序维系及其机制研究》(11CSH018)和《唐赋研究》(08CZW022)最终成果存在严重的学术规范问题。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撤销这2个项目,已拨资助经费按原渠道退回。

请各级管理单位和项目承担者从中认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树立良好学风,恪守学术规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国家社科基金声誉。

【他山之石】

 郭万超: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刻不容缓

当今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构建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一方面,这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也为这个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中国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顺应时代需要,以建设性的态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思想理论成果。

其一,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增强中国软实力、使外部世界正确认知当代中国的迫切需要。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除了需要进行物质生产,还需要进行精神生产;除了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而无论是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发展,还是国民素质的提升都需要现代社会科学提供知识与理论的支持。

中国的发展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显示出莫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他们需要了解中国,而且更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实验场。这种现实为中国提升软实力带来了良好机遇。

但如何使外部世界、特别是首先使西方知识界正确认知中国,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现有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经验之上的,都是根据北美、西欧地区人们的集体心理和集体行为总结出来的。换言之,现代社会科学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这些理论在解释中国问题时显得比较苍白,缺乏说服力,无法正确解读中国。但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又缺乏自己具有原创性的社会科学知识与理论体系,这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大障碍。

如果不能及时构建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以此向国内和外部世界解释好自己国家的文明和发展道路,减少中西彼此文化理解中的障碍,使发展的中国更好地被世界接纳,不仅会阻碍国内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会使外部世界对中国产生更多误解和猜疑,最终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麻烦。

其二,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破除西方文化霸权、确立中国话语权的迫切需要。

随着传统中国的衰败,晚清以降,中国精英阶层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近百年的反思使中国文化取得了斐然成绩,使我们能够用现代学理来梳理传统文化。但在这其中,也不乏错误思潮。例如有一种思潮的特点是感性地看待中国,虽然意识到中国存在的问题,却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其逻辑错误在于将中国人在一段时期内未能成功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归结为中国人不行、中国文化不行,造成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还有一种错误倾向,就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一部分人主张“全盘西化”,无条件地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而放弃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错误思潮都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大肆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如新自由主义、西方民主模式等,给中国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以社会科学中的过度美国化倾向为例,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大量、原版引进美国教材,在研究过程中流行用美国化的思维研究中国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削足适履。面对西方各种文化的渗透,除了要有理有节地进行批驳,更重要的是要作出严谨系统的正面理论回应,这就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为基本素材,进行原创性开拓,精心构建中国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其三,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中国独立发展原创性思想理论、改变依附型发展的大好时机。

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崛起远远超出经济的范畴,包括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崛起,而且中国崛起的影响远大于美国崛起的影响”。和西方相比,中国当代的发展与转型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说,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这为中国社会科学界进行知识创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无论是研究人员的数量,或是国家财政投入,或是中国学术市场,都为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创新创造提供了肥沃土壤,而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完全可以检验所有现存的社会科学理论。现在关键是,中国社会科学界有没有足够的决心与自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科学发展之路,从根本上破除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理论依赖,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那么,应当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加强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要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二,充分反映独特的中国元素。要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解读中国的奇迹,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尤其要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汲取和传承。第三,既科学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的合理成分,又打破西方对中国问题话语权的垄断。一方面,要吸收西方理论中有益的思想成分,对中国现实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的隔阂,特别是其政治倾向性,不盲从、不轻信,加快理论创新、树立理论自信。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内生特性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社科基金专刊(光明日报):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0702/c352106-27243511.html

 王学秀:学术研究如何实现“求真”与“求实”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有厚重的论证,还要有优雅的叙述。深刻、厚重和优雅,是读者对学术论著的“要求”,也是作者对学术论著的“追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和实现这个“追求”,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一是“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提出振聋发聩的创见;二是“在论证上跟自己过不去”,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三是“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写出凝重而又空灵的论著。

深刻: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

“学问”是人类文明史在观念中的积淀和升华,做学问的根基是钻研古往今来的已有学问。然而,真正做出超越前人的学问,却不仅需要“读出人家的好处”,而且必须“发现人家的问题”,进而“悟出自家的思想”。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读书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别人未见之处发现问题,于别人未思之处提出思想。    

“读出人家的好处”并不容易。缺乏人家的学识,达不到人家的见识,体会不到人家的困惑,把握不到人家的洞见,也就难以读出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更不容易。人家苦心钻研出来的道理,怎么能让人轻易地发现“问题”?或许正是有感于此,爱因斯坦才深有体会地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出人家的“好处”和发现人家的“问题”的过程中,“悟出自家的思想”当然是难上加难。人家之所以“有问题”,并不是人家没有绞尽脑汁地“想问题”,并不是人家没有瞻前顾后地“看问题”,而是后人(他人)在自己的“上下求索”中发现了人家的“问题”,从而提出了自家的“思想”。做学问的“不破不立”与“不立不破”是水乳 交融的。悟出自家的思想,才能真正“发现人家的问题”;发现人家的问题,才能真正“悟出自家的思想”。读出“好处”,发现“问题”,悟出“思想”,都必须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    

厚重:在论证上“跟自己过不去”

做学问,就是想清楚、讲明白别人没想清楚、没写明白的道理。想清楚、写明白的道理就是“学问”,想清楚、写明白的过程就是“做学问”。想清楚,就是“悟出自家的思想”;写明白,就是“论证自家的思想”。论证同样需要“跟自己过不去”。

论证,不只是把悟出的思想条理化、逻辑化、系统化,更不是罗列章、节、目的“散漫的整体性”,而是要把想清楚的道理引向清晰、确定和深化。黑格尔说,“全体的自由性”必须诉诸“环节的必然性”。这就必须对“思想”进行有理有据、环环相扣、由浅到深的论证。在构成“环节的必然性”的论证中,展现思想的任何一个名词,都不只是一个指称对象的名称,而是一个具有确定的思想内涵的概念;构成思想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只是一个孤立的观念,而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中获得相互的规定和自我的规定;推进思想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一个抽象的规定,而是在由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中获得越来越丰富的规定。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经这样评论《红楼梦》,说它是“把生活的大山推倒,又重塑了艺术化的生活的大山”。借用这个说法,做学问是要“把观念的大山推倒,又重塑了理论化的思想的大山”。不在论证上“跟自己过不去”,“理论化的思想的大山”就无法重塑起来。

优雅: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术论著的语言,既要凝重、又要空灵,既要准确、又要优美。学术论著的逻辑,既要严谨、又要跃动,既要坚实、又要活泼。学术论著的优雅,既是思维的撞击,又是心灵的震撼;既要使人得到哲理智慧的启迪,又要使人享受震撼心灵的逻辑之美。    

凡是读过《资本论》的人,都不仅会被它的理论力量所震撼,而且会被它的逻辑之美所折服。马克思说,思维的运动遵循着相互联系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正是得心应手地驾驶这个思维的逻辑,马克思首先是把资本主义作为“混沌的表象”予以科学地“蒸发”,抽象出它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的“规定性”,然后又以高屋建瓴的辩证智慧展开“商品”所蕴含的全部矛盾,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直至达到资本主义“在思维具体中的再现”。对此,马克思说,不管《资本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却是可以引为自豪的。

大文豪莎士比亚有这样的诗句:“给美的事物戴上宝贵的真理的桂冠,她就会变得百倍的美好。”让真理与美相伴,学术论著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启迪人们的哲理智慧,滋养人们的浩然之气”。这就不仅需要“做学问”的学者在思想上、论证上“跟自己过不去”,而且应当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让读者阅读到深刻、厚重、优雅的学术论著。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首席专家、吉林大学教授)(社科基金专刊(中国社科报)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0707/c230113-27266755.html

 关于“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范式”的研讨

本报综合编辑报道中国学者究竟应以怎样的立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这是学界长期聚讼不已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讨论热潮主要集中于中西方思维观念和研究道路的碰撞,“以西解中”成为此后主要研究方式。世纪之交,从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到中国哲学,学界又掀起一轮关于研究范式的讨论热潮,尤以中国学术的合法性为关注焦点,论者多主张“以中解中”,建构文化自主性。随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入,如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自主性和感知力,建立自身独到的、从传统内部生发出来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范式,非常重要。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2015年第1期设置“思想与范式”研究专栏,刊发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的《中国研究范式探义》、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的《寻求现代中国学术的成熟范式》、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中文系伍晓明教授的《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等3篇论文,以期引发有关方法、范式和道路的研讨,推动中国学术、中国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该组论文共同反省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盲目采纳西方某些不适宜于中国自家思想特点的研究方式,并以之为模板,在中文世界里构造出相关的现代研究范式,以便剪裁和解释中国古代材料。三位作者都希望通过这种反省找到新的研究范式,以善待中国自家文本和思想世界,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模式,形成中国自己的当代研究范式。

张祥龙教授认为,“20世纪是西方研究方法全面覆盖中国学术的时期”,但不同意盲目地“以中解中”,理由是在对中国人而言中西已经全面交缠的世界里,任何可理解意义上的“中”已经含有“西”。但“以中解中”有重要意义,因为主流研究方式太缺少真实的“中”,关键是找到中西之间情投意合的而不是粗暴歧视的结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研究范式。

吴飞教授认为,西方理论的涌入带来了范式问题,导致很多学问无法与深厚的学术传统衔接,使中国文化深层特点难以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所有新范式的确立都是有内在缺陷的。要真正形成“以中解中”的范式,必须对西方思想传统和晚清以来的学术传统有更全面、更真切、更深入的了解。现代中国学术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在新视野中讲出中国文化的味道。

伍晓明教授认为,具体研究模式或亚模式后,还有更根本的学术范式,即不可被形式化的、总处于变化中的学术语言。要纠正现有研究范式的弊端,一方面不能忽视现存范式的西方化问题,另一方面不应只强调标准化的国际接轨,而不考虑如何保持范式的中国特色。关键在于调整、改造中国学术共同体使用的学术语言,在汉语提供的所有可能性中,通过对这一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在拿来西方和回溯中国的努力中,不断创造更适合中国学术研究的新语言。

“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范式”研讨论文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2期转载了张祥龙教授的论文。《上海大学学报》主编、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董乃斌研究员来电称:“看后对范式讨论最感兴趣,也最获益。”“研究范式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不约而同甚至不自觉地遵奉的,范式究竟如何形成?如何起作用?如何才能变革?值得仔细探讨。”“三篇文章都好,关键是问题提得好。下一步要落实到各个学科——范式是否也有层级?”“最根本的还是总研究层面的范式。这些论文大体是从总范式的高度来谈的,不知今后是否准备谈些具体学科的范式问题?”

(罗灏 201510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1008/c219470-27672614.html

 赵东: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化资源保护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代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成果之一。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开发,几乎随时随处都与虚拟现实技术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提升虚拟现实技术的文化保护作用

在文物古迹的修复、保护与保存工作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文物修复精度,并能预先判断、选取将采用的保护手段;可以预先展示文物古迹修复后的影像,预测修复、复原方法的可行性;可以考察修复环节和修复后的耐久性,缩短修复工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文物古迹的保护技术,也提高了保护的效率。通过对文物古迹进行虚拟化,极其有利于科学、高精度和永久性保存。在文物古迹修复中,可通过增强虚拟现实系统,将文物破损部分虚拟出来,把虚拟部分和真实文物融为一体,从而有助于文物的完整“真实”,大力提升文物修复水平。

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提升文物古迹修复水平,也有利于在文物古迹陈列展示中对其进行保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完全虚拟化的文物古迹,可以减少文物与外界接触,减少光、声与人为对文物的破坏。相对而言,另一种文物保护方法——文物复制的成本远远高于虚拟现实技术成本,对于一个整体文化遗址来说,复制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做到,并且虚拟现实文物一旦形成,便不会毁坏。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通过民间传承人代代相传,在人为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失去遗产的原真性,不利于其保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动作、工艺更加接近原真性。其次,对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其虚拟复原出来,从而达到有效保护。再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推动其跨时空的传播与传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体化传播文化遗产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二维文物古迹制作成三维影像,对文物古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文物古迹的虚拟现实展示可以更好诠释文物古迹的文化内涵,彰显文物古迹的非凡魅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使人们身临其境地观察“文物古迹”,避免现场文物展示和游客参观活动对真实文物的影响,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使其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

由于交通或其他条件限制,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的价值无法完全发挥出来。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脱离文物古迹实体而表现其本来的重量、触觉等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考古研究数据和文献记载,完整地模拟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灭了的遗址、遗存,并将其统一整合起来,使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或虚拟博物馆就可参观到珍贵稀有的文物古迹,亲身感受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当然,不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古迹进行全方位、更广范围的展示传播,同样也能利用这一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传播。

拓展历史文化资源

产业化途径

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中过去的故事、当前的状态或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进行虚拟展示和演绎,不仅可以使虚拟现实技术满足“真实”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而且能充分表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丰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多以参观游览为主,缺乏主动参与、探寻历史文化奥秘的积极性。如在景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一些虚拟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游客主动参与,利用交互技术形成互动,会大大激发游客兴趣。

虚拟现实技术大大提高了历史文化影视作品的制作水平。传统历史文化影视作品一般需要搭建实际场景、招募演员表演,成本十分昂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同类影视作品,成本则大大下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逼真的效果足以“以假乱真”,观众同样可以享受真实场景、演员表演带来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是历史文化类动漫游戏开发的主要技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游戏的逼真性与体验性越来越明显,动漫游戏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关于历史文化内容的动漫游戏,日益吸引着众多玩家参与。

众多诸如文物古迹类虚拟产品的开发,既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又不会破坏原有的文物古迹,这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因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化生存下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负责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1511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1110/c373410-27798317.html

   

   

   

   

   

   

主题词:学术论坛  研讨  基金  读书  教学  科研      

     

                                                   

   

收藏本页〗〖打印本页〗〖关闭本页〗〖返回顶部
 上一篇文章: 2015年第6期(总第56期)
 下一篇文章: 2015年第4期(总第54期)
 
Copyright © 2014 - 2015 衡水学院科研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和平西路1088号 邮政编码:053000 联系电话:0318-690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