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页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办事指南 部门职责 通知公告 学科建设 科研成果 学风建设 研究所 学术交流 联系方式 下载专区
 
2018年第3期(总第71期)
2018/05/31  作者:  来源:  总浏览:

    

2018年第3期(总第71期)

衡水学院科研处编印                               2018531


 录:

【科研工作动态】

● 我校召开第十届科研工作会议暨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 河北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曹保刚一行调研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 李正栓教授应邀到我校做学术报告

● 王密卿、吴雷达教授应邀到我校作学术报告

● 刘春燕教授应邀到我校体育学院作学术报告

【基金要闻】

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受表彰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报告(2017)》出版发行

【他山之石】

● 坚守学术评价的本质和逻辑

● 资助期刊采取多种举措推动刊物高质量发展

●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 努力谱写教育战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

● 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构建科学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

   

   

   

【科研工作动态】

 我校召开第十届科研工作会议暨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5 10 下午,我校第十届科研工作会议暨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曹保刚同志、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处处长景兰杰同志、成果处处长侯咨军同志、衡水市社科联副调研员韩志国同志、学校领导、各机关单位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七级管理岗以上同志以及教授、博士等24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由校党委书记王守忠主持。    

曹保刚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长期以来以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平台,在服务省、市政府决策、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衡水学院本次科研工作会议的召开,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活动,标志着衡水学院的科研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副校长刘逸鹏、郭立志同志和纪委书记邢少英同志分别宣读了学校关于2017年度教学单位科研任务目标考核及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评选结果的通报、学校关于授予2017年度校级科研标兵和青年科研标兵荣誉称号的决定、学校2017年度获奖科研论文、2017年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及配套资助名单。随后,进行了2017年度科研先进集体、科研标兵、青年科研标兵的颁奖仪式。化工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以及张利民等20位老师受到表彰和奖励。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团总支书记魏连秋副教授和张建光博士以及化工学院张彦老师分别代表科研先进集体、科研标兵和青年科研标兵做了大会发言。

田光校长做了2017年度科研工作报告,他首先回顾总结了2016-2017年的科研工作,分别从制度建设与激励、科研立项与创新能力、学术平台搭建与科研环境、学术交流活动与氛围、政产学研结合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做了简要回顾。指出,尽管2016年以来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绩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成绩与学校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科研基础条件、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科研成果的质和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还存在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整体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教师缺乏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科建设有待加强,学科团队尚未形成;应用特色不鲜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亟待增强等问题。接下来,田校长结合省政府办公厅最新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2018]49号)就我校2018年度的科研工作提出了要求。田校长指出,2018年学校将按照“应用导向”加“科研一票否决”的思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学术平台,做好资源整合,在主动研究地方、服务地方上进一步下大功夫,加速与衡水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进一步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第三,加大对学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力度;第四,下大力气做好学科资源整合工作;第五,在主动研究地方、服务地方上进一步下大功夫,学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要有新行动、新贡献、新影响。田校长指出,当前正值学校改革创新、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层次提升是学校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科研工作事关学校发展大局。每个人都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沉下心来,自我加压,团结协作,积极行动,努力开创我校科研工作新局面,推动学校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王守忠书记做了简要总结。王书记指出,科研工作是一所大学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科研工作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默默奋斗的精神,没有一种执着,没有一种坚守,没有一种意志和品质,任何目标都不可能实现。我校作为地方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依托力量,在发展过程中要以贡献求支持;要把科学研究工作与课程、学科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有机对接起来,增强信心和力量,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就会获得丰富的回报。

 河北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曹保刚一行调研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5 11 上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曹保刚带领省社科联科普处处长景兰杰,成果管理处副处长侯咨军一行在衡水市社科联主席马健、副调研员韩志国、办公室主任欧阳赫隆陪同下,对我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调研,调研会由副校长刘逸鹏主持。参加调研会的有科研处长陈彦芬、教务处长石宝军,以及各二级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和骨干教师代表。    

会上,副校长刘逸鹏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情况,并就老师们在科研选题、立项、结项等方面存在的疑问和困惑请曹保刚主席给与指导。曹主席指出,科研选题首先要做到“顶天立地”,深入透彻地研究《课题指南》,同时要结合民生,做到接地气,才能凸显选题的重要性。其次,要学会读文献。研究者要研读各级政府党委的文件,比如十九大报告、省委九届党代会、省政府工作报告,尤其要把握文件的“总论”部分,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才能知道解决问题的背景及切入点在哪里,才能知道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同时还要阅读党报等大报大刊的理论性文章,注意学习其阶段性成果及阶段性引领所采取的方法、经验。曹主席指出做课题要防止在观念上割裂的情绪化、方法上的单一滞后、视野的碎片化以及急功近利。最后,对于老师们的科研工作,曹主席提出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研读文献、基础理论,既要学以致用,又要带着问题去读。二是注重研究方法、观点之间的比较,学科、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反复。三是注重团队协作要同向、同行。四是注重课题成果的精准投送以及宣传推介。

之后,曹主席就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等单位的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祝愿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    

最后,刘逸鹏副校长代表广大教师对曹保刚主席给与老师们的指导与解答表达了感谢之情,希望省社科联一如既往地支持衡水学院的科研工作,尽快推动我校科研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正栓教授应邀到我校做学术报告

2018510日上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应邀在15号教学楼420教室里给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作了一场题为《本科翻译专业“校标”制定的原则和要求》的报告。李正栓教授是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翻译学会会长、河北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李教授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出发,讲解了本科翻译专业“校标”制订的三原则和基本要求,并结合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的建设经验,为我们提出了符合衡水地方特色以及衡水学院翻译专业实际情况的具体建议。讲座结束后,李教授还听了翻译专业教研室主任侯彦霞的专业评估汇报,并提出具体指导和修正意见,为我校翻译专业学位授予权评估把脉,出谋划策。

李教授侃侃而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传递着对翻译专业建设的真知灼见,为外语类专业国家标准如何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落地开具了“良方”,更为我校审核评估中的专业标准建设送来了“及时雨”。

 王密卿、吴雷达教授应邀到我校作学术报告

2018 5 15 ,公共外语教学部举办两场报告会,河北师范大学王密卿教授应邀为全体教师作了一场题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构建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报告。另一场报告《专门用途英语(ESP)与在线课程建设与实践》由沧州医专吴雷达教授主讲。    

王密卿教授结合河北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学校、服务专业和服务学生的需求出发,指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大学英语应巩固基础英语,发展通识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尝试专业英语课程,为了我校深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拓展课课程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吴雷达老师从语言学理论出发,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使用的最终目的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所以语言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习者的个性。吴教授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讲解地形象易于理解,指出教学在新时代改革的必要性。吴教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机构、教学资源、教学服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深入介绍了在线课程的主要设计理论,并以《医护英语》在线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王密卿,教授,文学博士,翻译硕士生导师,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

吴雷达教授,沧州医专外语教研室主任,河北省高校外语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ESP英语,出版教材多部论文多篇。他多次在全国外语研讨会上演讲,做讲座,介绍ESP研究和实践,受到外语界的较大关注。

 刘春燕教授应邀到我校体育学院作学术报告

517日,河北师范大学刘春燕教授应邀到我校体育学院作学术报告。

上午,刘教授在体育学院会议室为体育学院教师作了一场题为《体育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设》的报告。

刘春燕教授现就职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博士后、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全国实验组组长,河北省教育厅“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教育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组成员、中国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河北分联盟联络员、河北省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北省体育史学会副秘书长。

刘教授报告首先对《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进行解读,详细介绍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认证标准、认证对象及条件、认证程序、认证实施办法、认证结果使用等情况,并结合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专业建设经验,为体育学院开展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提出后续建设的具体建议。另外刘教授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科学研究经历和体会,对体育学院教师科研梯队建设、如何进行科研选题、主要申报渠道、填写申报书要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经验分享。

刘春燕教授为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实施方案主要制订人之一,此次报告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下午,刘教授在西校区报告厅作了《核心素养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专题讲座。体育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专题讲座。

刘教授首先介绍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和内涵,接着就如何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介绍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总体要求以及关键要点。最后刘教授与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就师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此次报告为我们带来了中国中小学体育改革最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成果,为下一步我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基金要闻】

 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受表彰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5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见上表),张异宾、李维安、欧阳峣等39名作者受到表彰。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旨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广大专家学者以优良学风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方式组织出版入选作品。

2017年度入选作品共39部(目前已出版36部),是从426项申报成果中,经过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遴选确定的。这些作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体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较高水平。作品涵盖15个学科,既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又有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既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又有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28家科研单位。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16家出版社承担了入选作品的出版任务。(作者:曲一琳《光明日报》  2018051511版)    

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报告(2017)》出版发行

为进一步增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影响力和透明度,提高基金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报告(2017)》日前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年度报告由总报告、14篇专题报告和附录组成,涵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评审立项、中期管理、鉴定结项和智库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评审、期刊资助、经费管理、成果宣传及论文统计分析等方面。报告共320页,约27万字,图文并茂、美观大方,不仅全面总结了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项工作,立体展示了基金宗旨和管理理念,而且是对学者学风与成果的集中巡礼。

据了解,自2013年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每年编写一部年度报告,旨在将其打造成为服务专家学者、展示基金品牌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作者:底亚星  《光明日报》 2018051511版)    

   

【他山之石】

 坚守学术评价的本质和逻辑

在学界,评价一篇文章的学术水平,往往视其发表在何种级别的期刊,倘若期刊的级别高,那么论文的水平就高。这样一来,学术评价客观上就体现为对期刊的评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已呈现一些新动向,学术评价的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不再膜拜影响因子

我们看到,曾经一度备受推崇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渐次失宠,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力不再如初。众所周知,期刊影响因子由美国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等于1963年提出,并最先应用于汤森路透公司的期刊引证报告,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学界追捧。在中国,影响因子更是被视为评价期刊级别、反映学者学术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不过,影响因子在使用中一直饱受争议,就连这一指标的设计者也承认:即便一篇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它也可能永远不被人引用,故而以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评价一个学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是不合理的。该指标的设计者们同时也坦承:SCI数据库仅仅是一个评估工具,而不是评估学者科学研究能力的严格标准。

近年来,影响因子再度引发关注,20167月,汤森路透宣布出售旗下的知识产权与部分科技业务,其中包括Web of ScienceThomson InnovationThomsonReuters Cortellis Thomson IP Manager等,令学界震惊的是出售的业务中竟然还包括了风行全球的SCI。无独有偶,美国微生物学会也在官网上宣布,旗下期刊不再支持影响因子,承诺不向研究人员宣传和推广影响因子,并将所有的影响因子标识从期刊网站上撤下。该学会认为,影响因子是一个扭曲的评价系统,它损害了科学本身,阻碍了科研工作的交流。在中国,久负盛名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于20171月剔除了6家高校学报,更引发了期刊界的热议,一些学者批评中国学界过度注重学者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发表文章,导致了中国优秀学术资源和大量科研经费的严重外流,倡议不再膜拜影响因子,重构期刊学术评价体系。

数字期刊将占据主导地位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期刊数字化逐渐成为主流。20152月,美国期刊协会正式推出“期刊媒介360”方案,该方案建立了一套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发行和受众市场变化的全新的受众计量准则,规定了期刊的发行方式可包括印刷数字版、网络版、移动版、视频版和社会化媒体版等5种形式。可预见的是,国际学术期刊的内容将更多地以网页(Web或者超级文本标记语言(HTML)等形式呈现,论文内容会更加丰富。    

未来,数字期刊将在数字信息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价值,而纸介质版本的期刊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只起保存馆藏之用。而且,随着数字文献保存优势和长期保存技术的提高,纸介质期刊的保存价值也会逐渐丧失。同时,由于对科研海量信息的快速需求,纸介质版期刊发行模式日益显现出局限性,科学家和学者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化集成平台来获取学术期刊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要依赖大型集成检索传播平台的强大功能。

正是在这种需求的趋动下,Google ScholarPrimoSummons、百度等成为了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首选检索系统。一些跨出版社、跨图书馆的集成检索平台中高度集成的海量信息和灵活便捷的检索功能正成为学术论文检索、科研资源获取和传播的最佳手段,小型的单个期刊和出版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加入大型网络平台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评鉴机构面临方法论瓶颈

影响因子失势、学术期刊日趋数字化、集成检索传播平台应运而生,这种学术大背景的变化,客观上体现的是人们对传统学术评价准则的不认可、不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厘清学术评价的本质,澄清学术评价的逻辑。

长期以来,如何评价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水平,一直深受学界关注。关于其评价标准,国内的多家评价机构各执一词。事实上,一本学术期刊品质的优劣,根本的标志只有两个:一个是刊文水平,另一个是编校质量。刊文水平包括所发论文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等;编校质量则包括所刊论文语言的流畅、标点的精准、引证的严谨、撰写的规范等。

刊文水平体现为期刊的内容,编校质量体现为期刊的形式。评判一本学术期刊的品质,或认定是否为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本质上就是要评判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将学术期刊按门类,如经济类、管理类进行评判排序,本质上就是要将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进行整体比较,这是期刊排名定序的逻辑起点,也是期刊评价应当遵循的根本准则。

期刊评判的客体是期刊,评判的内容是期刊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任何一本期刊都是系列出版物,这就涉及期刊发文的时点和时段问题。期刊评鉴机构发布的信息表面上似乎是一个时点上期刊的状况,而实则是一段时期期刊的状况。因此,若以一个时点,如以某一期杂志的刊文水平和编校质量来代表整个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显然样本是太小,由此作出的判断是不为真、不可信的。撇开编校质量不论,将不同学科期刊的发文水平进行评判比较,无论是对专家还是对评鉴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任何一个专家都只是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而不是通才。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学者敢放言能品鉴一个学科门类里所有文章的学术水平。现实中,即便对不同学科的单篇文章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进行比较都十分困难,更何况是要比较不同学科的一批论文与另一批论文的学术水平。这里存在一个方法论瓶颈,是横亘在评鉴机构面前短期内难以破解的重大难题。

作定类描述

是学术期刊评价的理性逻辑

比较评判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也就是要比较评判论文的意义、价值、影响和贡献等,这显然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现在一些学者总是乐于以定量分析取代定性研究,对任何需要比较评判的对象或事物,都企图通过一个数值给大众一个明确、清晰的说法。这种貌似精准确定的结论,实质上给人的是一种错觉,是自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束缚和绑架,这不但无助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反而十分有害。

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以定量的方法研究需要定性分析的问题,会得出相对明晰、能让人理解接受的结果,但并不是任何场合定量分析都可以取代定性研究。包括经济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现象,有其特定的发生背景、特定的内涵实质和特定的表现形式,很难将此类复杂的系统结构和逻辑思维过程勾画成一个坐标系,以十分制或百分制的刻度来精准计量。诚如法官断案,有罪无罪只能定性判断,通过任何模型或打分来对案件定性都是危险的;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判,也只能是定性分析,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试图以正负数和十分制计量人物的功过也是不科学、不理性的。

一如定性分析的基本要旨,对学术期刊的评判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现象描述,这需要真实;第二层次是逻辑分析,这需要客观;第三层次是价值判断,这需要公正。三个层次中,现象描述和逻辑分析比价值评判更重要,评判心态比评判方法更重要。三个层次中,越往后主观性越强,对评判者专业水平和素养的要求越高。这种复杂的人类认识和认知过程,以任何定量模型、计量分值或当量值都是难以精确刻度的。即便有结果推出,也很难经得起推敲和实践的拷问。

人类需要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对既有环境和现实有较清楚的认识和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无法用数理化描述的,也是无法用自然科学手段来研究和表达的。知名的期刊可能发表低水平的文章,而不知名的期刊可能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一本期刊此时刊发了低水平论文,而彼时可能刊发高水平论文。因此,遵循二元评价准则,对学术期刊的发文水平和编校质量进行定性分析,作定类描述,粗略分出期刊的等级而不是打分排名,这是学术期刊评价至为理性的逻辑。(作者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资助期刊采取多种举措推动刊物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学术创新,回应学界期待,确保研究成果及时发布,是期刊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财贸经济》20185月份发出两项倡议,其中“关注新问题”倡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就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建议广大作者积极关注新动态、研究新问题,编辑部将对新问题研究与传统研究做一定区分,对新问题研究予以适当倾斜。针对学界普遍反映的审稿周期长,一篇稿件因迎合多轮审稿和不同审稿人意见而过度修改等问题,“外审不超过两轮”倡议建议,审稿人应把更多精力放在第一轮审稿上,第二轮审稿不应提出过多第一轮未指出的问题,审稿意见应具体明确,富有建设性,杜绝“三言两语”式及缺乏针对性的意见,编辑部将在征求审稿人和作者意见的前提下,择机公开审稿过程,包括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等。

针对传统期刊出版采用固定页码制的一些弊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起,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首家试行动态页码制改革,从原每期页码固定在160页,改为在确保论文质量前提下,由刊发论文数量和论文篇幅确定页码多少。从近半年来的情况看,这项改革成效显著:一是不再让高质量论文因版面限制没有机会发表或推迟发表,提升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力;二是不再要求学者因版面限制对文章大幅删减,确保了文章内容完整、论证充分;三是不再让期刊为凑够页码及时出版而降低用稿标准,保证了刊文质量。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持续不断发掘培育作者群、遴选高水平成果,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工业经济》20175月份起,策划推出系列季度高端前沿论坛,邀请著名专家、青年学者和学术期刊定期展开交流,截至目前已围绕“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发展与城市化”、“重塑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经济质量优势”、“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组织5场专题研讨会,分别就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应对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的作用,新动能培育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大数据及“互联网+”等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中的作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选择,展开深入研讨,一批优秀成果经评审后在杂志相关专栏陆续刊发,产生了广泛影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80614日)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高等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环顾全球,美国的总体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成果转化的收益位居世界各国前列。理解美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必须从政府治理和高校管理两个层面分别展开,正是由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有机协同,既保障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激发了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积极性,而且为成果转化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

科技成果转化成就大

20世纪40年代,许多美国高校成立了资助项目办公室(SPO),主要负责处理由政府、企业、个人资助的科研项目。其中,由政府自主科研项目所取得的专利、软件和著作权等发明成果,所有权长期属于政府。由于当时的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统一的专利政策,所以这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必须通过26个政府部门的审批。截至1980年,联邦政府虽然持有28万件专利,但授权商用的比例低于5%。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繁琐的行政手续直接导致了大量专利闲置。其次,政府成为科技成果的管理者,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进行成果转化。最后,受政府资助的高校、中小企业虽然具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意愿,却苦于没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发展契机出现在1980年。在威斯康星大学等机构的游说之下,美国国会参议员伯奇·拜厄与罗伯特·杜尔提出《拜杜法案》,1980年由国会通过,1984年进行了修订。该法案明确规定,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的发明成果,所有权属于高校等受资助单位,从而引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变革。到2008年,美国高校的技术许可收入已超过34亿美元。根据2009194所美国高校的数据统计,2007年美国高校共获得488亿美元的研究经费。1998年至2006年期间共引入新产品4350个,其中2006年产出的新产品686个。利用高校科技成果,每年衍生创办555家新公司,平均每周创造13个新产品,成立10家创新公司。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今,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且一直保持着比较活跃的状态。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官方网站的数据,在2008年之前,美国每年的高校专利许可数量从未达到3000项,而2008年实现跨越式腾飞,高校许可数量高达3818项,且保持着稳定增长的状态,到2016年为4149项,2017年达到4496项。

内容摘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高等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环顾全球,美国的总体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成果转化的收益位居世界各国前列。理解美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必须从政府治理和高校管理两个层面分别展开,正是由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有机协同,既保障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激发了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积极性,而且为成果转化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理念的引领之下,在美国许多高校的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中,不仅强调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成果转化;科研人员;美国高校;高校科技成果

作者简介:

政府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有力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立法,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了必要的制度基石。1980年,继《拜杜法案》通过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商标法修正案》,规定大学在联邦政府资助下获得的发明成果如果在一定时期不能实现向产业转移,联邦政府有权决定由其他机构来继续实施商业化。1986年,美国又颁布了《联邦技术转让法》,该法案旨在通过授权公营的实验室缔结合作研究合约,鼓励国家实验室与工业界合作建立科研联合体,以促进技术转移。之后,为了加速联邦资助的技术成果的转移,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美国又对《联邦技术转让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这些做法,鼓舞了高校参与技术转移和商业化活动的热情,引导了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制定比较完善的专利管理制度,成为推动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制度安排。

其次,政府作为“服务者”角色的合理定位与有效扮演,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公共服务支撑。目前,美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市场,大学科技成果产品化的过程几乎完全在科技市场中进行,政府不再以强硬的手段直接干预科技市场,转而将精力放在了如何对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资助的方式上。在逐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中,美国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支持,如制定和实施各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计划、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建立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良好环境,包括提供风险资本、实行税收减免、提供低息贷款及提供资料信息等。

最后,政府丰厚的科研项目资金资助,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财力支持。当前,美国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的国防部、国家宇航局、能源部、农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7个部门。其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50年由美国联邦政府设立,每年的经费约55亿美金,其中20%左右用于高校的数学、电脑、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充足的研究经费不仅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产生,也使学校和教师能够比较从容地面对转化过程中的经费压力,巨额的科研经费,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

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理念的引领之下,在美国许多高校的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中,不仅强调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中坚决贯彻“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理念,美国高校又建构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的管理机制。

首先,美国高校大多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美国许多高校都有技术转移办公室(OTL),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AUTM)——一个以科技成果转让为核心目标的全国性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OTL最初由斯坦福大学率先于1970年成立,现在已经发展为全美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的样板。它是高校内设机构,由学校直接管理知识产权。其主要职责是搭建科研人员与产业界的桥梁和纽带,负责有关成果转化工作。

其次,美国高校设立了比较合理的运行流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其一,通过发明披露环节,科研人员向高校报告研究成果。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明的标题、发明人、研究资助者、形成发明核心概念的时间、已经公布的有关发明的信息和出版物等。其二是通过创新性、应用性评估环节,OTL技术经理对科研人员的发明进行评估。通过在OTL内部展开讨论,征求企业中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掌握发明的创新程度,预测应用领域,寻找潜在买家。其三是通过发明营销环节,OTL的技术经理开始着手联系相关企业,在不透露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向有兴趣的企业当面介绍发明的总体情况,或与企业保持联系。其四是协议谈判和后续监督环节。OTL的目标是达成双赢,赋予技术经理充分的谈判自由,技术经理会为企业提出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考虑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资金有限,技术经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次性的许可费,或者同意企业获得技术许可期权。一旦许可协议开始执行,技术经理对协议生效后的管理给予同等重视,监督协议的实施情况,并接收企业报告和专利收入,再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专利收入分别分配到发明者、发明者所在的部门和学校手中。

最后,美国高校设立了激励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美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技成果转让收入,15%用于技术转让办公室的工作开支,其余1/3归技术发明人,1/3归发明人所在院系或实验室,1/3归学校收入。因为政策落实得比较好,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各院系实验室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之源。

当前,中国正处在致力科技创新、加速追赶发展的关键期,高校作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借鉴美国高校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创新管理与激励机制,无疑有助于中国高校科研创新管理、运行体系的创新发展。(赵曦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0507日)    

 努力谱写教育战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应在理论贡献、思想引领和实践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谱写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篇章,是新时代教育战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主线,呈现时代特点、中国气派,着眼“六个好”,努力推动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

一是举好旗。举旗定向事关重大,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力量。举好旗,就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双重历史任务:一是要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格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二是要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改革开放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进行经验的总结、理性的思考、学理的梳理、理论的说明、方法论的提炼,推动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举好旗,就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开好局。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展现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抓住历史发展大势,找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口、聚焦点、主旋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开好局,就是要努力把握理论和实践的互动规律。其一,行动的秘密在于理论优先。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对于理论的需求就越迫切。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千载难逢的伟大社会变革之中,迫切需要我们廓清迷雾,明确方向,武装头脑,推动发展。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历史和实践证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盲目行动,难免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尴尬境地。其二,理论的秘密在于实践第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源自鲜活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以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现实需求,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话语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立潮头,不辱使命,拿出足以解释实践、规划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一环。话语的贫乏反映的恰恰是头脑的贫困、思想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曾鲜明指出过这一问题,这也是今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好局,进而取得新成就实现新作为。

三是破好题。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问题导向,一要选好题,二要破好题,要精心设计,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来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课题。破题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新形势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赶考”。我们必须把工作落实到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落实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上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守土尽责,切实回答好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质量过硬的理论成果,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答好卷。答好卷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急需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理论、方法、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攻破难题,交上满意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教育战线要深入研究提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形成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丰富党的创新理论宝库。研究方法应该对症下药、切实可行,力避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勇于推动形成体现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话语体系。我们要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作出科学概括、提炼和升华。要运用辩证思维深化理论研究,从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矛盾对立统一中洞察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是定好位。找准定位关乎事业发展格局和成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更好发挥作用,必须明确定位。第一,从定性角度分析。为党的理论建设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出力,教育战线担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身份定位、阵地归属和主攻方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第二,从定量角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百分之八十奋斗在教育战线,我们必须有雄心壮志,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优质学术资源、雄厚学术力量和庞大研究队伍,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更多的优秀理论成果。第三,从内容的定位看。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服务于全党理论工作大局,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也要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自身,利用先进理论进行自我剖析、自我革新,研究解决当前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争取强有力的支持,推出更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放在党的理论工作大局中看待,放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看待,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中看待。

六是育好人。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把精力更多放在育人上,放在队伍建设上,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大师少、精品少等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把精力更多放在队伍建设上。

要根据党的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借鉴我们党培养干部的选人、用人、育人、管人机制,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机制和办法。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上,我们党是有宝贵历史经验的。20世纪20年代后,我们党内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历史学科得到改造,经济学科得到成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得到系统解读和广泛宣传,这一批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撑起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天空。我们党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一直注重利用高等学府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积累了党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育好人就是要选好人、管好人、用好人。管好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是统筹管理好现有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选好人、用好人,关键是瞄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岗位、关键岗位、课题负责人等,要让决定权管理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要有阵地意识,将研究课题交到政治立场坚定、学风优良、能力过硬的专家学者手中。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端人才创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从青年抓起,要创造条件,提供土壤,因势利导,下大力气培养扶植高校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人们常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有道理,但还可以引申为“大学者,产生大师之谓也”。“产生”这两个字至为关键,大学不能只是一味引进甚至哄抢大师,而必须去精心培育、耐心孵化大师,这是育好人的题中之义。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必须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响应时代号召,写好“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绚丽篇章。

(作者:陈宝生,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新华社北京514日电  514日,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为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黄坤明强调,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保证,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要增强“四个意识”,切实把这一思想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理论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体现到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各方面。

黄坤明强调,要立足中国实践、聚焦中国问题,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拿出具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以学术创新创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提升原创性为根本着力点,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以推进话语体系建设为重大任务,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 20180515 04 版)    

 构建科学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也要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扎根中国大地、遵循学术研究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人文社科期刊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体系不断发展,但相关评价活动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须改进完善,从而构建科学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

目前,对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期刊评价理论建构不足。大数据环境下,学术交流的方式、途径与实效性已发生巨大变化。然而,期刊评价的理论基础一直没有变,其适用性越来越差。再如,定性评价方法有较大改进空间。现有的期刊评价方法基本上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为主。但在有的期刊评价中,仅对部分期刊实行专家定性评价,有的专家团队构成较为单一、评审专家数量较少。而且,即使专家对期刊进行了定性评价,其评价结果也往往是仅供参考。还如,体现期刊发展导向的评价指标较少。引导期刊注重自身发展的指标较少,难以引导期刊在提高选题组稿能力、提升编校业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针对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应有的放矢采取举措加以改进,当前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设置意识形态属性评价指标,科学设置其他评价指标。在现有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中,期刊的学术性得到充分强调,但期刊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却很少被提及,未明确设置意识形态属性的评价指标,未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文社科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为保证人文社科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可明确设置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评价指标,如明确将“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列为评价指标,从而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把关能力。此外,其他评价指标的设置不仅要增加期刊开放获取情况、期刊网站信息化建设等针对新传播方式进行评价的指标,还要增加期刊审稿制度、编辑队伍水平等有利于期刊修炼内功、长期发展的评价指标。

坚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评价准则。评价机构应以公开、公平、公正为评价准则,通过将指标体系以及原始数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可以考虑加强国家监督,将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提升到国家层面,由相应的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加强社会监督,接受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广大读者的直接监督。建立申诉制度,包括期刊的申诉制度和评价机构的申诉制度,保障评价客体与评价主体的正当权益。

完善专家评议方式。目前,在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中,定性评价方法以专家评议为主,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专家评议方式。应增加评价专家数量,调整评价专家结构,吸收学科专家、编辑专家、重点读者等各方面人员参与评价;重视专家评议结果,提高定性评价在评价活动中的影响权重。

加强评价人才队伍建设。将图书情报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吸引到评价队伍中来,建设分工合理、团结开放、富有创新精神的评价人才队伍。通过外出学习、内部交流等形式培养人才,提升评价人员的能力。构建让人才各展所长、发挥优势的平台,并强调团队的整体协同。(作者为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主题词:学术论坛  研讨  基金  读书  教学  科研      

                                                   

收藏本页〗〖打印本页〗〖关闭本页〗〖返回顶部
 上一篇文章: 2018年第4期(总第72期)
 下一篇文章: 2018年第2期(总第70期)
 
Copyright © 2014 - 2015 衡水学院科研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和平西路1088号 邮政编码:053000 联系电话:0318-6908515